前不久,劉強東向其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捐款3億元,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,網上還有人梳理出一張“大佬們”回饋母校的記錄單。校友的慷慨捐贈,是感恩學校的一種方式,更是對學校培養(yǎng)的一種肯定。對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各種校友,都是母校的靚麗名片。
一所學校聲譽好不好,不是看這所學校有多氣派的教學樓,而在于這所學校能不能培養(yǎng)出優(yōu)秀的學生。比如我們常說西南聯(lián)大是“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”,為什么呢?因為這所抗戰(zhàn)時期的臨時性學校,在艱苦的條件下,卻培養(yǎng)出了楊振寧、李政道、黃昆、郭永懷等等一大批優(yōu)秀學子。汪曾祺的一句“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,這樣一個作家的地方,是西南聯(lián)大”,就是這所學校最好的代言。
教育的本質在于育人,學生是學校聲譽的最好載體。然而現(xiàn)實中,有些學校卻走偏了路,把精力過多地投向了校園建設等“表面工程”,卻忽視了教學質量水平這個“關鍵內涵”。在一些高校,知識傳授、一線教學反倒成了邊緣,導師變成了跑項目、報課題的“老板”,學生則是干活拿錢的“打工仔”。這樣的現(xiàn)象必須引起我們的反思。
事實上,學校與學生應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。學校用心培養(yǎng)學生,學生感恩回報母校,如此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,方能彰顯教育的成功。而知名校友的成功經驗、捐款回饋更是容易感召學生對學校產生情感認同,成為學校的一種無形資產。因此,學校應該明確自己的任務,圍繞學生培養(yǎng)這個中心,建設學科、改革課程、轉變模式,真正把“培養(yǎng)人”放到教育教學的第一位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6月15日 18 版)